自然科学馆

自然科学馆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将自然科学生活化、趣味化,透过生动有趣的讲解,可使孩子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发现科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军事常识

  ›› 淘知小学 ›› 小学资源专题中心 ›› 综合类专题 ›› 自然科学馆 ›› 军事常识 ›› 文章正文

战服

责任编辑:Winnie 发表时间:2013年09月14日 10:41 浏览次数:681 内容转自:www.lbx777.com
No.A11430

中国古代对军人作战时所着服装的称谓,也称“战袍”、“戎衣”、“戎装”等。唐人《本事诗》中有“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赠苏味道》诗中有“边声乱羌笛,朔气卷戎衣”,《始建射侯》诗中有“宾客时事毕,诸将备戎装”等句。提到战服,人们自然会想到西安兵马涌博物馆中出士将士穿着的甲衣。其实,盔甲在秦始皇以前的奴隶社会就有了雏形,那时的盔甲多用兽皮、兽筋、藤条等物编制而成,防护效果很差,直到春秋时期还难以在战场上推广使用。盔甲正式作为中国古代军队装备的战服,是战国时期赵国国君赵武灵王(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99年在位)进行军事改革,实行胡服骑射以后的事情。春秋战国时,地处中原的赵国,在北方匈奴的袭扰面前常吃败仗。赵武灵王继位后,认真研究了赵国屡战屡败的原因,他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赵国兵败并非国衰民弱,而是在战法和战服方面落后于匈奴所致。匈奴将士,身着窄袖短袍,脚登皮靴,腰系皮带,既能御寒,又便于骑射,十分灵活。而赵军是以步兵和战车为主,衣服是宽袍长带,拖拖沓沓,战斗力很难得到发挥。因此,赵武灵王决心从改革战服着手,改变在战场上被动挨打的局面。公元前307年,有一天他上朝时穿了一身胡服,对满朝文武大员宣布:赵国军队今后要改着胡服,练习骑射,并要大臣们在着装改革上率先垂范。赵武灵王的这一举措,惊呆了在场的许多大臣,他们认为改穿胡服,违背了先圣的教诲,破坏了中原文化礼仪,有损民族尊严,表示难以接受,其中反对最凶的是赵武灵王的叔叔公子成。朝后,赵武灵王亲自登门拜访,用一番道理说服了公子成,第二天两人同着胡服上朝,大臣们一看公子成穿上了胡服,也只好改装。赵武灵王很快颁发了军服令,并提拔重用执行军服令最坚决的人,不久胡服在全国军队中普遍着用。随着战服的革新,赵军的战斗力得到很大提高,北驱匈奴,西抗强秦,东伐齐燕,使赵国成为战国七雄中的强国之一。胡服的推广,虽然改变了长袍宽袖不便于作战的状况,但仍然阻挡不了刀枪剑戟的刺杀。为了更好地在战场上保护自己,人们逐步把盾的功能移植到服装上来,于是出现了可以有效地防护冷兵器杀伤的盔甲。随着铁器时代的到来,盔甲渐渐地改用铁金属来制作,公元前二百年左右,铁制盔甲得到普及。到公元10世纪,随着锻造工艺的发展,出现了钢质盔甲,能够阻挡50步之外的强弩射击。在欧洲,盔甲的制造水平,中世纪时达到了高峰。

上一篇: 胸章 肩章 臂章
下一篇: 军旗
返回〖自然科学馆〗 返回〖网站首页〗 ${page.Title}的二维码

手机版

金星教育小学网手机版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