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D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六年级语文(上册) - 1 正气歌—苏武牧羊

第1题

朗读。

朗读课文时体会苏武坚贞不屈、不辱使命的可贵精神。

解析 这首歌词篇幅不长,韵脚清晰,第一小节押an韵,第二小节押ui韵。语句长短适宜,读起来朗朗上口。朗读时,首先要把握歌词两部分情感的不同,即读第一小节从“雪地又冰天”到“旄落犹未还”和第二小节从“转眼北风吹”到“两地谁梦谁”时,语速要缓慢,饱含同情、悲凉的语气。朗读最后两句时,要用高昂的语气读出赞叹、尊敬之情。

答案 

苏武/,留胡∥节不辱⌒↘。

雪地/又冰天△,

穷愁/十九年⌒△。

渴饮雪,

饥吞毡△,

牧羊/北海边△。

心存/汉社稷,

旄落/犹未还⌒△。

历尽/难中难△,

心如/铁石坚△。

夜坐塞上∥时闻笳声,

入耳∥痛/心/酸⌒↘△。

朗读符号说明 /表示时间停顿较短;∥表示时间停顿较长;⌒表示语气延长;~表示颤音;△表示末尾一字是韵脚;·表示重音;↗↘分别表示声调微升和声调略降,突出抑扬顿挫感。

第2题

思考与交流。

1.仔细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课文中哪些内容让你感动?哪些内容让你崇敬?

(2)苏武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 (1)课文中许多内容让人感动,如,“渴饮雪,饥吞毡”“白发娘,望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等。“雪地又冰天,穷愁十九年”“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任海枯石烂,大节不稍亏”等内容让人崇敬。(2)苏武的意志坚定如铁,面对威吓面不改色,面对利诱严词拒绝,历经十九年的磨难而毫不动摇,但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他也会想念母亲、思念妻子。“入耳痛心酸”“两地谁梦谁”,这些语句都说明苏武具有普通人的情感,他对于痛苦的感受丝毫不比其他人迟钝。正因如此,人们才敬佩他,匈奴才会“心惊胆碎”“拱服汉德威”。

2.读下列句子,说一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1)雪地又冰天,穷愁十九年。

(2)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

(3)任海枯石烂,大节不稍亏。

答案 (1)(2)句反映的是苏武经受的磨难;(3)句表现的是苏武坚定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

第3题

拓展与运用。

根据你所了解的资料,讲一讲苏武的故事。

答案 苏武出使匈奴,就在完成任务准备返回大汉时,其副手张胜卷入匈奴内部斗争,苏武一行受到牵连,被扣留下来。匈奴想利诱苏武背叛汉朝,臣服单于。 最初,单于许以其丰厚的俸禄和高官,苏武严词拒绝了。单于见劝说没有用,就决定用酷刑使苏武屈服。单于命人把苏武关入一个露天的大地窖,不提供食物和水,希望这样可以改变苏武的信念。时间一天天过去,苏武在地窖里受尽了折磨。单于见濒(bīn)临死亡的苏武仍然没有屈服的意思,只好把苏武放了出来。 

单于非常敬重苏武的气节,不忍心杀苏武,又不想让他返回大汉,于是决定把苏武流放到贝加尔湖一带,让他去牧羊。在那里,与苏武做伴的,只有那根代表汉朝的旌节和一群羊。苏武每天拿着旌节放羊,心想总有一天能够拿着它回到自己的国家。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旌节上面的装饰都掉光了,苏武的头发和胡须都变白了。后来新单于实行与汉朝和好的政策,汉朝皇帝派使臣经过一番波折才把苏武接回了大汉。

第4题

积累。

背诵《苏武牧羊》和《竹石》。

解析 背诵《苏武牧羊》 首先从整体上把握,即第一小节写苏武身体上的痛苦,第二小节写苏武心灵上受到的折磨。其次,通过联想记忆,在深入了解苏武牧羊这个故事的基础上,联想当时的自然环境和他所受的种种磨难,就能声情并茂地背诵下来了。

背诵《竹石》 首先要了解诗意,理解全诗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首诗主要写竹子牢牢地咬定青山,把根深深地扎在破裂的岩石中。全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著的品质,既是赞美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表达出它的神韵;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成就了挺拔的风姿,绝不惧怕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言志,表现作者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

 

教材习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