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前沿

在这里,我们精选了小学数学名家们多年来的教学心得,以及国内外的最新数学教育动态。你可以了解到更多的数学教育前沿。

教学理念

  ›› 淘知小学 ›› 小学资源专题中心 ›› 教师类专题 ›› 数学教学前沿 ›› 教学理念 ›› 文章正文

浅谈自信和化归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尝试

责任编辑:小丽 发表时间:2014年02月24日 15:46 浏览次数:1078 内容转自:shuxue.xiaoxue123.com
No.A31554

 

 

摘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偏弱的学生是教师经常要碰到的难题.尝试用心理暗示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和用化归思想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从而使解决问题的能力偏弱的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解决问题的能力   心理暗示   化归思想

“兼两头,顾中间”是教师在教学上常说的一句话,而在实际教学的业余时间,教师谈论最多的是学习成绩突出和成绩较差的学生,中间这部分学生往往是被老师忽略的。新课标倡导,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此,关注这部分学生,了解这部分学生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我通过多次的质量检测分析和平时的课堂教学实践发现:现阶段,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中间这部分学生普遍具有良好的计算能力,主要缺乏问题解决的能力。造成问题解决能力较弱的原因有:1心理问题:遇到解决问题心理恐慌,导致不能很好地理解问题的真正含义,更谈不上解决问题;2对需要解决的问题,确实无从下手,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我就针对以上两方面的原因,谈谈我在教学中如何提高这部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利用心理暗示,在和谐的氛围中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心理暗示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心理学分析认为:心理暗示有两种作用,积极的暗示可帮助被暗示者稳定情绪、树立自信心及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消极的暗示却能对被暗示者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教师应该注意有意识的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暗示,而避免消极的心理暗示。

1、利用他人的暗示来激励儿童,建立自信。

在小学阶段,教师在儿童的心目中具有较高的威望,是儿童崇拜的对象。教师的一句轻描淡写的赞扬,都会让他乐和一整天;教师布置的需要家长协作完成的任务,学生都会在家长面前反复强调:“我们老师说过的,一定要完成的。”可见,教师对学生有很强的亲和力,是帮助学生建立自信的最佳对象。教师要多表扬和激励学生,在课堂上,要以朋友的身份平等参与学生学习活动;在教学中,教师要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尽可能使用商量的语气与学生交流,多用一些如“只要你努力,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解决这个问题!”.“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等等的激励语言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平时,我们细心留意,就能发现这部分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往往是只差一小步而前功尽弃。这时,教师如果能走到他的身旁,轻轻暗示:“再仔细想想,解决这个问题只差一点点,你一定能行的!”,这样做往往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很好地解决问题,使学生充满自信,很想在同学面前发表自己的看法,展示自己的解决方法。对于指出学生存在的错误,也要首先肯定他的优点,再婉言相告。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清晰地认识自己的错误,并努力地去改正错误。

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7页第9题。题目是这样的:一辆旅游车在平原和山区各行了2小时,最后到达山顶。这段路程有多长?下面是两幅图,一幅是在平原上行驶的旅游车,标着车速是50千米/时。另一幅是在山区上行驶的旅游车标志着时速是30千米/时。我在巡视时发现有部分学生眉头紧锁,无从下手。我了解了一下情况后发现他们基本上都知道要解决这个数学问题,就是把旅游车在平原和山区上的路程合在一起。问题就出在他们无法判断哪一幅图是在山区上行驶,哪一幅图是在平原上行驶。此时我就提示他们:“只要你认真的观察下面的两幅图,找出图中的一些特征,利用你在自然课里学到的知识,我想你一定能分清的。”很快好多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就发现了一辆车的盘山公路上行驶,那这辆车就是在山区行驶的。而另一辆只是在开阔的马路上周围看不到山,说明它是在平原上行驶的车辆。自然在山区行驶的速度找到了,在平原行驶的速度也找到了。问题也自然得以解决。这样处理:一是排除了学生依赖老师的思想。迫使他们去认真的分析思考。二是学生在观察、分析、思考的过程中体验到解决问题的乐趣。三是学生的自信性在一个个不断解决的问题中得以培养和提高。四是提高了学生构建信息的能力。

其次,作为家长,面对解决问题能力比较薄弱的孩子,更不能心灰意冷,而是应积极为孩子创造解决问题的条件,携同教师一起来帮助孩子,激励孩子,建立自信。

2、引导学生变消极的自我暗示为积极的自我暗示。

解决问题能力较弱的学生,大都存在这样的一种心理倾向:缺乏自信,遇到问题,常常以“我是不会”、“我不行”的消极心理暗示自己,因此,在遇到解决问题时,常常表现出恐慌、焦虑的心态,更不敢鼓起勇气面对问题。作为教师就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变消极的自我暗示为积极的自我暗示。鼓励学生时常反复地对自己说:“别人行,我也行” 、“我并不比别人差” 等,让他们学会全面分析自己,客观评价自己,多多寻找自己的闪光点并积极发挥优势,变消极的自我暗示为积极的自我暗示,从而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和决心。

二、利用化归的思想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化归的思想就是在处理数学问题时,将待解决的陌生问题通过转化,归结为一个比较熟悉的问题来解决,或将一个复杂的问题转化为一个或几个简单的问题来解决,等等。在小学高段数学的教学中,对很多内容的学习,如小数的乘除法、圆的面积公式、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推导等等,教材都体现了化归的思想。因此,我认为化归的思想应是小学数学中解决问题的重要思想,特别是对提高问题解决较弱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很有帮助。

1、  利用转化的思想促进新旧知识的联系。

《课标》认为,教学活动应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的水平的基础之上,这样更容易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因此,我认为利用转化的思想,把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转化为比较熟悉的问题,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策略,尤其是我讲的这部分学生。例如:在一个长4分米,宽3分米,高2分米的长方体容器中,放入一块不规则的石块完全浸没在水中,水面上升了3厘米,问这块石头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解决这不规则图形的体积计算学生根本没有学过,但只要仔细审题,或稍加提示“水面为什么上升了?”学生都会发现,水面上升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而水面上升的体积正是一个长4分米,宽3分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通过这样转化,不仅解决了不规则石块的体积计算,同时也复习了已学过的长方体的体积计算,还有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2、  利用归结的思想寻找问题解决的规律。

小学数学中许多问题都是有共同特点和规律的,寻找问题的共同特点和规律,并进行分类和归纳,是帮助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例如六年级的分数乘法应用题:果园里6400棵桃树,苹果树的棵数是桃树的7/8,苹果树有多少棵?分数除法应用题:一个工程队修一条公路,已经修了1200米,正好是这条公路的2/5,这条公路长多少米?按比例分配应用题:一种混泥土,水泥、沙、石头按2:3:5拌制而成,要配制这种混泥土6000千克,需要水泥、沙、石头各多少千克?还有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如爸爸和小明的年龄和是42岁,小明的年龄是爸爸的1/5,问小明和爸爸各几岁?只要我们仔细分析:都可以从分数的意义这条途径来进行分析,都可以利用整小数的乘除法的解决方法解决这些问题。如最后一题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可以这样分析:题目中把爸爸的年龄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5份,小明的年龄是这样的一份,即把他俩的年龄和平均分成6份,再根据每份大小相同,学生可以利用42÷(1+5)来计算儿子的年龄,利用42÷(1 +5)×5来计算父亲的年龄。这些问题只是整小数的乘除法的延伸和拓展,时常应用这种方法解决,我发现有很多解决问题能力较弱的学生,都能正确理解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真正含义,也能解决很多较难的数学问题。同时,会使学生感受到知识是纵横联系的,更不必为应付考试而死背题型。

总之,利用心理暗示,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利用化归的思想提高问题解决较弱学生的能力,只是我个人在教学上的一些尝试,仅供大家参考。让我们从实际行动关注这部分学生,让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返回〖数学教学前沿〗 返回〖网站首页〗 ${page.Title}的二维码

手机版

金星教育小学网手机版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