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是教学研究的成果体现,不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探索,不可能写出像样的语文教学论文来。只有在教学中认真进行一些试验和改革,才会给教学论文提供具有独创精神的鲜活素材,才有可能写成有创见、高水平的教学论文。

综合论文

  ›› 淘知小学 ›› 小学资源专题中心 ›› 教师类专题 ›› 语文教学论文 ›› 综合论文 ›› 文章正文

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关注一下自留地

责任编辑:起点 发表时间:2014年04月09日 18:45 浏览次数:1726 内容转自:www.lbx777.com
No.A43034

如今,走进公开课,没有课件似乎就称不上一堂具有时代气息的课。多媒体辅助确实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对于广大的农村课堂来说,不是每个教室都有一套多媒体设备来辅助课堂教学,更有甚者连幻灯片、教学挂图都没有配备。在新理念与教学设备的矛盾冲突中,在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教材的理性叙述之中,我们如何来解决这个矛盾,使课堂在这种看似设备落后的环境中散发“新”的气息,跳出“新”的活力,其实,课文插图的合理使用能解决这些。苏教版教材图文并茂,几乎每篇课文都有与之相对应的插图,有些课文甚至有两张三张之多,这些优美的插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想象,启迪学生的思维,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关注它,使用它,挖掘它丰富的内涵,那么借助插图,我们同样可以上出一节节精彩的语文课。

一、一图一用图中感“文”
  苏教版第一册有篇课文《冰花》,冰花是在寒冷的冬季,空气遇冷凝结在玻璃上而形成的各种图案。这种自然景观在我们这里很少见到,如果让学生凭空想象,那也是强人所难。教材为课文配备了一幅图:图上一小男孩在妈妈的陪同下,正津津有味地观赏着冰花。教材为课文配备的这幅插图,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冰花自然凝结而形成的各种图案:如宽大的树叶、柔嫩的小草、丰满的牡丹。曾听一位教师上《冰花》这一课,花了很大的气力制作了六朵冰花来辅助自己的教学。但在教学中,学生看着教师所画的冰花,任凭教师怎么引导,学生也观察不出那冰花像宽大的树叶,像柔嫩的小草,像丰满的牡丹,课堂教学陷入僵局。原因在哪里呢?是因为那树叶、小草、牡丹般的冰花并不是一朵孤零零的冰花,而是有无数朵冰花自然凝结组合而成的,这种天然雕琢,是我们难以完整地呈现出来的。其实只要通过对书上插图的观察,学生就很容易而又清晰地看到那冰花似树叶、似小草、似牡丹,如此图文结合,学文中看图,看图中感文,轻巧又方便,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二、一图多用,图中生“情”
  苏教版第六册有一篇课文叫《庐山的云雾》,教材为这篇课文虽然只配了两幅插图,但教师在教学时,却可以多次使用,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插图的使用价值:一用,教学伊始,可以让学生尽情观察两幅插图,对庐山的云雾留下一道浅浅的痕迹,此时学生的感知是浅显的,无法用合适的语言来表达的,但有一种若隐若现的感受弥漫在学生的心田;二用,学习文章的重点段第二自然段时,有这么一句话学生难以理解:云雾弥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它是巨大的天幕。而文中的两幅插图,一幅就是如巨大天幕的云雾,另一幅就是如茫茫大海般的云雾,此时,图文结合,文中看图,图中学文,就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学生理解的难点;三用,当课文学完后,再来看插图,用书中的语言或者自己的语言来赞美庐山云雾,此时,学生对庐山云雾的认识,从原来的朦胧感受转为深刻的体验,他们尽情地赞美着,抒发着自己的情怀,从而把教学效果推到了最佳地步。
  同幅插图多次使用,它不同时期的呈现,产生的学习效果是不同的,是呈逐步上升的态势的。教者只要充分挖掘了插图的“内涵”,发挥插图“先行组织者”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被激发,学生的学习就会变得主动而丰富。

返回〖语文教学论文〗 返回〖网站首页〗 ${page.Title}的二维码

手机版

金星教育小学网手机版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