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馆

自然科学馆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将自然科学生活化、趣味化,透过生动有趣的讲解,可使孩子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发现科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气象信息

  ›› 淘知小学 ›› 小学资源专题中心 ›› 综合类专题 ›› 自然科学馆 ›› 气象信息 ›› 文章正文

中国“雷都”——勐腊

责任编辑:Winnie 发表时间:2014年06月24日 11:13 浏览次数:2226 内容转自:www.lbx777.com
No.A50163

云南最南端的勐腊县,地处北回归线以南的内陆盆地,属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暖热,4—10月各月平均气温在22度以上,有近7个月的夏季,是“长夏之县”。白天似火骄阳把大地晒得灼热炙人,温度升得很高,各月平均最高气温达30度以上:大于35度的炎热和大于38度的酷热天气十分常见,早晚温度下降,但也在24-25度左右。同时风小,月平均风速仅0.5-0.9米/秒,相对湿度却很大,均在87%—90%之间,人体汗水很难蒸发,若无空调,夜间也热得久久难以人睡。温高、湿重的气候使人感到闷热难忍,但却有利于对流云的旺盛发展,三天两头即有雷鸣电闪,大雨倾盆的雷雨天气。 

  据中国年雷暴日数统计,全国有两个多雷暴区,一个在美丽而神奇的西双版纳,另一个在天涯海角的海南岛。它们全年平均雷暴日均在105天以上,其中西双版纳境内的勐腊县,年雷暴日121.8天。以县为行政单位,勐腊是我国雷暴最多的地方。稍多于海南岛,比我国东部地区雷暴日数50-75天多1倍左右。

  勐腊雷暴常年皆有,以4-9月最多,每月均在15天以上,甚至超过20天,出现的雷暴平均初始日在1月中旬,是我国初雷最早地区之一,比川、黔、滇北初雷早20-30天,比海南岛早两个月。雷暴平均终止日与初日相反,迟至11月下旬结束,比川、黔、滇北迟20天,比海南岛迟15天。“初春雷声早,夏秋雷声急,隆冬雷声隆,四季雷不绝”是勐腊雷暴天气的特色。

  勐腊雷暴特多的成因是:潮湿闷热的热带气候,双重季风作用,山间复杂地形的影响。
  勐腊位于北纬21°29’,东经101°34’,海拔仍631.9米,是低纬度低海拔湿热地区,全年大于10℃积温高达7629℃,比我国“三大火炉”的重庆、武汉、南京积温还要高,高温期相对湿度在83%-90%,风小、高温、闷热为雷暴发生提供了充足的水热条件。

  勐腊处于云南最南边境,是云南境内距海洋最近的地方。夏半年时而受印度洋热带西南季风控制,时而受源自西太平洋南海海面暖湿东南季风影响。双重的季风交替作用,集中全年80%-90%的雨量。这时的雷暴日数也占全年8成,雷电交加、大雨倾盆的暴雨天气屡见不鲜。另外,冬春季节,勐腊还受青藏高原大地形影响,高空西风气流内不断产生旋涡扰动(气象学上称西风带南支槽)。这种涡旋扰动即使是隆冬寒春,也会引发盂加拉湾洋面暖湿气团源源流经勐腊,形成浓云翻滚,狂风骤起的雷雨天气。在此季节,海南岛处于冬季东亚季风控制,晴阴相间;天气稳定,这也是冬春勐腊雷暴多于海南岛的原因。

  勐腊是云南边境县城,同老挝、缅甸接壤,北、东、南三面山岭相连,构成山间坝区。西南方地势低缓,县境内分布着众多山岭、盆地、河流、谷地。山川走向、坡向阴阳、坡度陡缓、植被疏密,都影响着光、热、水的收支和平衡;使山区空气流动抬升,引发地方性雷雨生成;勐腊全年雷暴月变化以午后到傍晚最多,夜间雷暴较少。出现在下午的雷暴占50%,前半夜减为30%,后半夜到上午的雷暴仅20%。这与当地复杂地形作用密切联系,和川;黔等地因云顶夜间辐射冷却,导致层结不稳定而产生的夜雷雨成因不一致。勐腊的多雷暴区基本分布在地形复杂的山区、丘陵高温高湿地带。

  西双版纳是我国少有的一块热带宝地;这里森林密布,有独树成林的大榕树、遮天蔽日的油棕树,几十层楼高的望天树,遍地生长着香蕉、仙人掌、木瓜树、芒果树、凤凰树、橡胶树,增添了热带风光,被誉为“植物王冠上的绿宝石”。树间林下生活着成群的野象、犀牛、金丝猴、虎、豹等稀有动物和绿孔雀等珍禽,成为“动物王国”傣、景颇、拉祜、哈尼、佤、阿昌、苗、基诺等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文化和华丽优美的民族民居和傣族古佛教建筑;加上湿热的带季风气候和变幻频繁的雷雨,更给西双版纳的热带景观增添了莫测的神秘色彩;是旅游、度假、科考的胜地。

上一篇: 城市气候的保护
下一篇: 感冒与天气
返回〖自然科学馆〗 返回〖网站首页〗 ${page.Title}的二维码

手机版

金星教育小学网手机版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