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错不成书”原以为是戏言,如今却是事实,书报刊语言混乱,错别字泛滥成灾。一张全国很有名气的晚报,头号字标题竟把“抓阄”错成“抓阉”,文内把“服刑人员”错成“伏刑人员”,“就范”错成“就犯”……诸如此类不该错的错别字,几乎天天可见。对成语望文生义或一知半解,已成为多见少怪了。
自古就有“校对难”之说,但时下书报刊的错别字并非全出于校对的未察,原稿本身讹误很普遍,若编辑又学识有限,那么,想出一本“没有错字的书”几乎成了“天方夜谭”。
解决此问题的良方,大学问家胡适先生数十年前早就开出,只不过许多作者、记者和编辑未必知晓,或知道而认为道理简单得不屑一顾罢了。胡博士在一篇题为“胡说”的杂文中曾说:“我常对我的翻译班学生说:‘你们宁可少进一年学堂,千万省下几个钱来买一部好字典。那是你们的真先生,终生可以跟你们跑。’
“我又常对朋友说:‘读书不但要眼到、口到、心到。最重要的是手到。手到的功夫很多,第一紧要的是动手翻字典。’”
“我怕我的朋友和学生不记得我这句话,所以有一天我编了一支《劝善歌》:
“少花几个钱,
多卖两亩田,
千万买部好字典!
它跟你到天边;
只要你常常请教它,
包管你可以少丢几次脸!”
胡适先生“千万买部好字典”的“胡说”,实在是至理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