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百科

孩子是父母的勋章,如何让这枚勋章在阳光下闪闪发亮是每一对父母都在思考的事情。来家教百科,教您科学、轻松的教育您的孩子。

成功家教

  ›› 淘知小学 ›› 小学资源专题中心 ›› 家长类专题 ›› 家教百科 ›› 成功家教 ›› 文章正文

贫困夫妇贵自强 铸造三子奋发心

责任编辑:Winnie 发表时间:2014年06月27日 15:22 浏览次数:1813 内容转自:jiatingjiaoyu.xiaoxue123.com
No.A53097

成功类型:来自山村的三兄弟相继成了博士研究生。

家庭背景:农民家庭,家境贫困,品格高尚,父亲高中生,母亲初中生。

家教特点:营造好学氛围·铸造坚强性格·关注心灵健康

一家兄弟三个,学业都不凡。老大林国基是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毕业的博士;老二林国华从北大中文系研究生班毕业,已考入美国哈佛大学读哲学博士;老三林国荣在北大经济系读研究生时,就以学业出众而被清华大学邀请读博士。在北大百年校史上,群星灿烂,佳话成串,而一家三兄弟,同在这所著名学府各领风骚,据说还未有前例。恰在千年之交,林氏兄弟新成一段佳话。

不凡的林氏三兄弟出自一个平凡而卑微的农户。河南伏牛山麓有个小县——鲁山县。鲁山县有个熊背乡熊背村,与县城隔着几座山,进城要走30多公里的山路。林氏三兄弟的父母——林修德与黄兆安就是在这个偏僻的小山村里养育出三个博士生,人们羡慕他们的成就,更敬仰他们在艰难困苦中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教子成人成才的聪明睿智。

贫不失志,为孩子营造好学氛围

林修德和黄兆安都有不解的读书情结。老林1960年高中毕业高考时,成绩优秀,却因当时政审不过关而落榜,黄兆安在家乡湖南念过初中,因家贫而辍学。两人是带着共同的遗憾在西北柴达木盆地谋生时相识而成亲的。1971年,林修德带着妻儿回到家乡熊背村务农。那时,他们的大儿子林国基才1岁。1974年和1977年,老二老三相继出生在熊背村。一般山旮旯里的农户,生活都没有什么奢望,而这对患难夫妇却穷不失志,他们为儿子起名国基、国华、国荣,希望他们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他们青年时读书不如愿,决心好好培养儿子读书。他们首先从自身做起,给儿子树立读书的榜样。白天,他们一同出工务农,晚上,他们不管如何疲劳,也要挤出时间来,拿出过去读过的旧书或觅来的旧报掌灯夜读。父母的兴趣感染了儿子,兄弟几个不仅喜欢在父母读书时,伸出小脑袋听,也常常争着翻看那么吸引父母的书报。待到3个孩子先后入学后,孩子们看到父母每天劳累还刻苦学习,自然也都不贪玩,而用心读书了。这个家庭两代人共学的读书氛围一直延续到小兄弟三个都上大学。(许多父母都有让孩子读书,为自己还愿的思想,林修德夫妇也不例外。所不同的是,林氏夫妇首先不是逼着孩子读书,而是在孩子入学前和求学历程中用自己好学的行为来影响孩子。相信有读书情结的父母从中可得到不少启示。)

3个男孩子渐渐长大,吃饭、穿衣、读书,对于当年豫中山区的任何一个农户都是难于支撑的压力。不少家庭让孩子中途辍学,回家帮助干点农活,而林修德夫妇尽管穿得补丁摞补丁,不仅从没有闪过这样的念头,还节衣缩食,从牙缝中抠出钱来为孩子买一些课外辅导资料,并特意常年订阅一种文学杂志《奔波》给孩子看。在当年全县的农户中,大约只有林家有订文学杂志的雅兴。到了小兄弟3个都上初中以后,林修德还特地为孩子们买了一些世界名著,如《战争与和平》《静静的顿河》《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及高尔基的作品等,竟然还有一本文艺理论书《俄罗斯作家论》,熊背村虽偏僻,林家兄弟的阅读视野却不窄。几年间,他们争相把这些书籍不知读了多少遍,讨论了多少回。名著的乳汁,滋润着兄弟3人的思想。(一对贫困之极的夫妇能这样注重营造孩子的学习氛围和扩大阅读视野,值得许多不让孩子看课外书籍的家长们深思。

林修德夫妇不仅仅只是注重孩子学习,对孩子的品质培养也很看重。一次,小兄弟3人晚上做完功课感到很饿,在家里又找不到吃的,于是就背着父母出门到别人家的地里扒了几个红薯回来煮煮吃。结果被母亲发现了,她毫不犹豫地将3个儿子都揍了一顿,并让他们立刻向物主认错,将红薯还给人家。从此,兄弟3人都深深理解了母亲关于做人的教诲。在林家一贫如洗的四壁上,贴满了各种纸片,上面写着做人名言、警句和数理化公式、英语词汇,两代人在家中各个角落,都可看上几眼,念叨几句,三兄弟就是在这样贫困却格调高尚的氛围中长大。

自强不息,给孩子铸造坚强性格

由于林氏三兄弟是在贫困的生活中长大的,因此,今天的三兄弟都显得比较瘦弱,但三兄弟的性格都很坚强,这个特点也是父母造就的。

三兄弟陆续上了中学后,林家更是穷得难以招架,一家人吃得很将就,常常是以红薯和红薯叶度日,可是三兄弟的学杂费却是无法含糊的。

为了给孩子凑学费,林修德种地又代课,有空就到集镇上去打零工,常年累月,一刻都不闲着,挣来的钱都是几分一毛的,他都一点一点地积攒起来,不到孩子交学费时不动一文。最让黄兆安为难的是孩子们穿衣穿鞋,无钱去买,全靠她一针一线去缝缝补补,那时山里不通电,夜深人静之时,在昏暗的小油灯下,她不知熬过多少不眠之夜。最终,把眼睛都熬坏了,常常眼底出血,眼泡肿得像个桃子,却舍不得买一支眼药水用。为了孩子读书,黄兆安什么苦都能吃,有一回,上中学的老二急需一种辅导材料,要到洛阳才能买到。黄兆安晚饭都没顾上吃,连夜翻了两座山,到公路上扒上一辆运煤车赶到洛阳,然后在新华书店门口的台阶上一直坐到天亮,买了资料又赶了回来。

父母为儿子读书含辛茹苦、在困境中自强不息的精神,深深感染了儿子,促进了儿子奋发向上,也在潜移默化中铸就了儿子不屈不挠的性格。老大国基以全县第一名考上县重点中学后,全校注目,但他在学校里吃得最省,穿得最破,他从不在食堂里买一个菜,只是靠母亲给他腌的红薯叶咸咸嘴,有时饭也不买,以家里带来的红薯充饥。同学们常讥笑他,他从不生气,一次,同学们看他鞋子烂了,露着脚趾头,就趁他不备,悄悄把他的鞋子扔了,他光着脚上了几天课,到周末才光脚翻山越岭几十里跑回家。母亲看到他两脚磨得流血,心疼得直流泪。小国基却安慰说:“妈,我不怕,只要饿不死、冻不死,我照样好好读书。”(荣辱不惊的心理素质是其学业超群的重要原因之一。)后来,父母看到国基的同学老是欺负他,怕影响孩子的心灵健康,就设法把国基转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去读书。(在重点学校读书有利有弊,许多家长只看到有利的一面,而没有认清孩子的适应程度,盲目择校,疏忽了可能出现的弊端,结果多花了钱,收到的只是苦果。林氏夫妇舍重点中学而求一般,寻求的是有利于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环境,其择校观耐人寻味。)

老二国华读中学时,穿的裤子是妈妈用两条旧裤子拼改成的,两条裤管的颜色不一样。母亲担心儿子嫌难看,而懂事的儿子却脸色舒坦地对母亲说:“妈,我不怕别人笑话,我只要学习好就行。”(初中生已有害羞感了,此子不图虚荣,乃可贵处,表壮不如里壮,日后发展就是明证。)

艰难玉成,三兄弟相继脱颖而出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林氏三兄弟的成长正应验了这句古老的名言。1987年,老大国基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这在鲁山小县城引起不小的轰动。1991年,国基毕业后,回到鲁山中学教书,1993年,又考回北大,在硕士博士连读班深造。老二国华1990年高考时成绩依然出众,上的是兰州师范大学外语系,1994年大学毕业后追随其兄入北大中文系读研究生,1997年毕业后,又考入美国哈佛大学哲学系读博士。老三国荣眼睛瞄着大哥,步子学二哥,1993年先考入了西安财经学院,1997年毕业后又考入北大经济系读研究生,而今又染指清华大学博士。兄弟仨亦步亦趋,步步紧逼,相继脱颖而出。

返回〖家教百科〗 返回〖网站首页〗 ${page.Title}的二维码

手机版

金星教育小学网手机版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