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障碍、生理疾患、学习和就业压力、情感挫折、经济压力、家庭及周边生活环境的变故等,是导致高校学生出现心理危机的主要因素。
据近日新华社报道,“郁闷”、“无聊”、“迷茫”、“没劲”,这些多少带有负面色彩的词汇,成了一些大学新生的口头禅。记者在一些高校了解到,开学已近两个月,一些新生对大学生活仍“水土不服”。此外,10月23日有媒体报道了北京和西安两位在读研究生自杀的消息,报道中说,自杀者事前都有明显的心理问题,但没有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
时下,发生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每一种最新趋向,总会引起公众关注,尤其是这个在公众期望中承载着家庭及国家未来希望的群体如果出现某种令人担心的事情,更会吸引各界的眼球。一些大学生出现心理不适应、反常甚至选择自杀,说明在部分大学生身上存在某种程度的心理危机。其中的极端行为,更让人感到悲痛和惋惜。我们注意到,不论是对自杀者事前反常心理的关注,还是自杀后的救助,有关方面的行动并不到位,这反映了我国部分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方面尚有某些缺憾。大学生心理危机,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客观分析,心理障碍、生理疾患、学习和就业压力、情感挫折、经济压力、家庭及周边生活环境的变故等,是导致高校学生出现心理危机的主要因素。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确实承受着各种社会压力,这些压力是客观存在、无法回避的。那么,压力之下,自我心理调节能力的强弱就成为决定大学生如何面对人生的重要因素。如果这种心理调节能力较差,则往往容易导致悲剧的发生。当前的大学生,尤其是来自城市家庭的大学生,多数是家庭的宠儿,他们的自我期望较高,但抗压和抗挫折的能力较弱,脆弱的心理使他们更需要社会的帮助。而来自校方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理应成为缓解其心理危机的直接力量。
心理危机干预是一种心理治疗方式,是指对处于困境或遭受挫折的人予以心理关怀和短程帮助的一种方式。它能够帮助受心理危机所困者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状态,正确理解生活中的困境与自身心理障碍之间的关系。比如,心理治疗者可以通过倾听、提问等方式,使患者释放被压抑的情感,平衡焦虑、矛盾的心态。研究表明,自杀者在采取自杀行动前的24小时内,小的挫折和人际关系磨擦的发生频率很高。在这个时段,如果有人帮助他们摆脱这些困扰,往往就能挽救其生命。
个别大学生的非正常死亡,给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提出了现实要求。事实上,尽管有的高校已经建立起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但通常,勇于走进这些地方倾诉自己的内心秘密的学生还是寥寥无几。其中,有社会观念的问题,如不少人认为,进咨询中心的人都是“神经病”;也有干预中心的工作未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甚至不过是个空架子等原因。无论从保护学生健康成长的层面,还是从为国家培养合格接班人的角度,各高校都应该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建立完善的机构,配备专职的心理危机干预人员,加强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还有必要提醒学生家长,引导孩子排除来自社会的不良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