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祖国的荣耀写在太空

责任编辑:Ice 发表时间:2015年03月18日 10:50 浏览次数:2195
No.A65271

大漠飞天,一个民族的古老传说。

巴丹吉林沙漠注定为飞天英雄而诞生。2005年10月12日,当费俊龙和聂海胜从这里飞向太空时,这块承载着民族希望的圣土,继续书写了中国人的光荣与骄傲。

——环绕地球飞行77圈,历时115小时32分,总行程325万公里;

——穿越轨道舱与返回舱,顺利完成工效学评价等空间科学实验;

——发送上百条指令准确无误,操作上万个动作无一差错。

费俊龙、聂海胜把一次完美的太空飞行,镌刻在中国航天史册上。

中国载人航天从此真正进入有人参与的空间实验,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将永远铭记两名英雄航天员的卓越功勋(xūn)。

千锤百炼意志如钢

神舟六号飞船起飞9分多钟后,进入地球椭圆轨道,费俊龙、聂海胜立刻进入失重状态。

突然,他们产生了错觉,身体仿佛倒了过来,浑身有一股难以言状的不适感。他们马上意识到,这种失重状态如果延续下去,就会导致“空间运动病”,给执行任务带来严重后果。于是,他们强迫自己设想是在模拟器上静坐,极力调动自己的意志力,抵抗环境的束缚……几分钟后,他们恢复了状态。

10月17日4时13分,神舟六号返回舱进入大气层的“黑障区”,空气像一堵坚硬的墙壁,迎头猛烈撞击着飞船,巨大的过载冲击让飞船产生明显振动,噪声增大,舷窗外火焰浓烈。

此时,在北京飞控中心的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的领导和工程技术专家们都为两名航天员捏着一把汗。

当飞船穿过黑障、接到费俊龙“感觉良好”的报告时,飞控大厅里响起热烈的掌声。

航天英雄杨利伟在回忆他在太空的这段经历时说:“很难受,很费劲,很耗体力,需要靠顽强的意志战胜困难。”

大勇之气,顽强之志,是千锤百炼的结果。

从走入航天员队伍第一天起,费俊龙、聂海胜和战友们就肩负起神圣的使命,他们把载人航天这项造福人类的事业,融入军旅人生,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不断向知识的高峰发起冲击,向生命的极限发起挑战。

 

飞船邀游太空,航天员始终要在封闭狭小的环境里经历超重、失重相互交替的过程,经受噪声、振动、低压、缺氧等飞行动力学因素和环境因素的考验,还要完成飞船上各种操作和科学实验任务。为此,航天员要进行基础理论训练、体质训练、航天环境适应性训练、心理训练、专业技术训练、飞行程序与任务模拟训练、救生与生存及大型联合演练等60个科目的专业训练,才能达到执行载人航天任务的标准。

对费俊龙和聂海胜来说,航天专业是个全新的领域,基础理论学习的任务十分繁重。在两年时间内开设了包括力学、计算机、天文学、地理学、载人航天器技术、航天飞行测控在内的近20门课程。在这段时间里,他们白天上课,晚上自习,节假日加班加点,一门一门攻克难关,在午夜12时前基本没有休息过。

成为合格的航天员还要通过50多项专门技能训练。仅航天环境适应性训练,他们在首次载人飞行前就进行了几十次超重耐力适应性训练、两次飞船上升和返回过载曲线体验以及飞船着陆冲击体验等,大部分训练项目都是在常人难以忍受的环境中对人体安全极限的挑战。为达到训练目的,费俊龙、聂海胜和战友们反复练习,不断向极限冲刺,终于练就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过硬的对抗航天特困环境的适应能力。

在低压缺氧训练中,低压氧舱以每秒5米的速度迅速提升到5000米高空,氮气在血管中形成气泡,在人体中乱窜,一旦形成气栓就可能危及生命,可是他们每次都坚持30分钟以上;跳伞训练,8天时间他们完成了一个空降兵一个月的训练内容;赴俄进行失重飞行训练,短短几天的时间里,连续进行了几十次,每次持续几十秒的失重训练。俄方的助理教练在机舱里吐得一塌糊涂,而聂海胜却和战友们镇定自若、神态自如,并不断做着穿脱航天服、翻滚旋转的动作。

在航天员大队里,聂海胜勇于吃苦、坚忍不拔的意志,深为战友们所感叹。作为两次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亮相的航天员,人们对他投以特别的关注。

神舟五号任务刚刚结束,聂海胜就立即投入紧张的训练。从理论到实践,从熟记程序到各项操作,从体质训练到航天适应性训练,深抠细研,反复揣摩。

为了提升综合素质,聂海胜加大了训练难度。离心机训练,负荷从1倍地球引力的压力环境逐渐加大到8倍。他的面部肌肉开始变形下垂、肌肉下拉,一张脸只见高高突起的前额。做头部方向超重时,他的血液被压向下肢,头脑缺血眩晕;做胸背方向超重时,他前胸后背像压了块几百斤重的巨石,造成心跳加快、呼吸困难。按照训练要求,8倍压力要求持续60秒,而聂海胜每次都坚持做到80秒。

费俊龙常说:“一个真正的勇士首先应该是一位智者,不盲目,有预见,善于思考,有承受力。”他也是一个被战友们公认的充满睿(ruì)智、坚毅果敢的航天员。

费俊龙曾入选“神五”5人选拔小组,落选没有让他消沉。杨利伟的巨大成功更加激发了他一飞冲天的雄心。

他深入分析了自己的薄弱环节,针对“神六”任务多天飞行的特点,把训练的着力点放在耐力、韧性和前庭功能的培养上。

2005年年初,航天员大队首次开始了高强度的头低位卧床训练。5天卧床始终脚高头低,喝水用吸管,吃饭难下咽,除了可以侧身外,几乎一动不动。随着血液向头部分布时间的持续,脸部充血、眼睛刺痛、鼻塞头疼、胸闷气短等感觉随之而来。到第三天时,不适感更为强烈。费俊龙就尝试着用心理调节的办法进行放松,不断为自己鼓劲,直至逐步适应了这种状态。到第五天结束时,费俊龙一站起来,就感到血液哗地一下流到脚底,心仿佛要跳出来。

为在航天生理适应性训练方面多下功夫,费俊龙睡觉从来不用枕头,有时还故意把脚抬高,增强自己对血液重新分布的耐受力;为克服自己耐力不足的问题,费俊龙连续几年坚持长跑锻炼,并且总是跑外圈,每次都多跑几公里;为增强自己保持平衡的前庭功能,他做转椅训练尤为刻苦。“神五”训练时航天员要求达到的训练指标是2-5分钟,“神六”时优秀指标提高到10分钟。而在每秒钟18圈的转椅上,费俊龙每次都做足15分钟。“神六”飞船运行到第36圈时,费俊龙在舱内连续做了4个前滚翻,动作平稳而标准,地面控制人员都不由得鼓起掌来。一位专家高兴地竖起大拇指:“瞧,我们的航天员已完全适应了太空生活!”

费俊龙说:“外国航天员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

 

双龙合璧演绎完美飞行

2005年10月17日凌晨4时33分,神舟六号飞船披着一丝晨光翩然而落。飞船返回舱呈垂直状态平稳地矗立在草原上,这是飞船落地的最佳姿态。

看到眼前的画面,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激动地说:“我们航天员的表现完美无缺。”

返回舱落地的状态与两名航天员发送切割伞绳指令的时间有很大的关系,早了晚了或是不同步,都有可能使降落伞拖倒返回舱。

费俊龙和聂海胜后来回忆,两人在着陆瞬间几乎没有对视一下,就分别发送了指令,按动电钮的时间毫厘不差。

如此默契的配合,背后有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飞船从发射升空进入轨道、变轨控制、轨道维持到返回调姿、轨返分离、打开降落伞、安全着陆,飞行程序指令上千条,直接操控100多次。

从穿脱航天服、进行科研试验到操控各类设备仪器、启用生活产品,各种操作动作累计上万项,记述这些动作的飞行手册累计40万字。

在神舟六号航天飞行中,凡是重大控制动作和重要空间试验,都需要两人配合完成。因而,良好的心理相容性是两名航天员在多天飞行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费俊龙沉着冷静,富有主见。在最后阶段的专业技术考核中,教员为费俊龙设置了许许多多的故障陷阱,他都能很快地发现,顺利排除。有一次考核,教员一共设置了5个答案,可他竟然答出了6个,经教练组认真分析,证明他是正确的。

聂海胜胆大心细,执著坚定。他认为正确的事情,总是坚定不移地执行,绝不讲任何条件。在模拟舱强化训练中,聂海胜在舱中一练就是七八个小时,中连不休息、不间断、不喝水、不上厕所。教练问他苦不苦,他笑着说:“不苦,这才是真实的训练环境。”

在充满风险的太空飞行中,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一个习惯动作,都有可能成为传递重要信息的信号,没有相互的理解支持、及时准确的判断、天衣无缝的配合,完成任务是无法想像的。

费俊龙、聂海胜清楚地知道,两个人不但要熟悉自己的工作,还要理解别人的工作。双人配合训练的磨合,动作配合是一个方面,更主要的是双方要互相领会和意会。为此,他们不管在训练中,还是在训练后都待在一起,互相从性格、脾气、爱好,从对事物的判断、反应、表情等每一个细节上加强对对方的了解。两人甚至发动妻子在一起交流,共同研究加强协同配合的方法。

飞船舱内的仪表盘红蓝指示灯密密麻麻,各种线路纵横交错,各种设备星罗棋布。经过坚持不懈的艰苦训练,他们对飞船飞行程序和操作程序倒背如流。一闭上眼睛,座舱里所有仪表、电门的位置都能想得清清楚楚;一人随便说出舱里的一个设备名称,另一人马上可以说出它的颜色、位置、作用。40万字的操作手册,他们都能背诵下来。

在太空飞行的5天中,飞船上为他们提供了备用的操作指南手册,可费俊龙和聂海胜从来没有动过。地面的专家称,他俩的配合就“像左手与右手一样”。

10月17日凌晨,费俊龙和聂海胜从太空凯旋。当他俩相继走

亲,发现文中的错误不要不好意思告诉我们,纠错成功,你将获得50~200个金星币的奖励哦~ 我要纠错

声明:本内容为金星教育原创或整理,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以任何方式转载,违者必究!

上一篇: 航天员叔叔我为你们歌唱
下一篇:
返回〖圆梦飞天〗 返回〖网站首页〗 ${page.Title}的二维码

手机版

金星教育小学网手机版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