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长生经验谈

培养孩子的艺术特长,不但可以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还能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使孩子的情感得到陶冶、熏陶。培养孩子的艺术特长,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创造思维和逻辑思维等能力。手把手帮您教出一个德志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的优秀孩子。

特长生经验谈

  ›› 淘知小学 ›› 小学资源专题中心 ›› 家长类专题 ›› 特长生经验谈 ›› 文章正文

少儿美术教育方法浅谈(三)

责任编辑:Winnie 发表时间:2014年02月22日 11:08 浏览次数:1065 内容转自:xiaoxue.eol.cn
No.A7075

家长有时看孩子画的东西给自己想像的有很大出入时,就抱怨孩子怎么画什么不像什么呢?教孩子画画是否需要一个统一的标准去规范呢?实际上儿童画是不能作统一标准和要求的。比如画鸟,每个小朋友画的鸟都有鸟头、鸟嘴、鸟脖子、鸟肚子、鸟尾巴、鸟翅膀等,这时你会惊奇的发现,每个小朋友的鸟都画得很好,且造型又都不一样。你能说哪个小朋友的鸟画得对,哪个画得错吗?孩子眼里的像更多的是一种心理和精神需求,是一种神似,并不是生活中的真实反映。

家长在向教师咨询新的教育理念时,对新的教学方法都比较赞同,也都清楚旧的传统教育方法不利于孩子想像力和创造力的提高。但一具体到孩子的画时,家长又提出了一串串没咨询前提的问题。如:“太阳怎么涂成了蓝色?”“大象身上怎么画了那么多月季花”“这是画的什么?一点也不像”等等。由此可见,一种观念先入为主,在脑子里经过长期沉淀后,就会形成思维模式的定式,是很难影响或改变的。教师的工作除了教好孩子外,让家长了解认识新的教育方法和掌握一些正确的指导方法也同样重要。

大多家长虽然不太懂美术专业,但看孩子的画时却好用“专业”的眼光去看。像比例对不对啊!画得像不像啊等!其实,孩子画画是觉得画画很好玩,并没把画画当作一种专业去看待。这时孩子的画是玩、画不分,没有什么区别。听孩子说自己的画,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可家长看到的只是绿一团、红一团的彩色圈圈,并没有具体的形像。这时的孩子对事物刚有蒙胧的认识,还不可能了解到事物的整体性。所以,家长不能要求孩子要画像什么。

儿童画辅导有三个误区:一是在辅导过程中过于强调作画的技巧,而忽视孩子的创造性。找张范画让学生比着画的做法对学生损害更大。二是教师错误地理解让学生“自由地画”的道理,在上课时随便画,不管不问不辅导,完全放任自流。这种“大撒把”式的“教学”完全失去了教师的引导、点拨作用,使教育没有了实际内容。事实上任何一种艺术的进步都是教育的结果。三是教师过于追求儿童画的高品味、高层次的艺术效果和新材料新方法的运用,超出了儿童所能认知事物和想象的极限。这样的教育方法往往好出现专家对孩子的画倍加赞扬,惊呼孩子是大师,孩子听后却很盲然,不知自己“大师”在什么地方的结果。这样所谓的高技巧是不能提升孩子艺术精神的。

家长有时对美术教师的作用估计太高,认为学得好不好,关键在教师。其实,在美术教学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不单是教师,家长与家庭环境和孩子的素质也是学好画画的重要条件。更何况有些东西是不可教授的,像灵气、悟性、神韵、感觉、联想、意会等。实践表明:孩子只有在好的家庭教育和优秀美术教师的辅导以及孩子优异的素质三方面条件、环境都具备时,儿童艺术潜能才能充分地得以发挥,孩子的心理、生理、智力、品德才能稳定健康地全面得到发展。

有的家长在教育方面知识欠缺,不能正确的对待孩子的特长,对孩子的期望“太高”名利思想太重。对孩子又缺少了解,孩子的长处是什么,短处是什么,孩子的能力怎样,发展限度和心理承受力等全然不知,就知道孩子得了奖,家长脸上就有光彩。家长对孩子有个要求,有个期盼是对的,但要有个度的把握。太高孩子做不到反而失去信心,太低又会影响孩子的进取心,失掉了动力,不切合实际的期望最终会使家长们失望的。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对孩子画画的认识和处世原则、态度、方法,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如果家长在孩子学画过程中,对孩子“帮助”太多,孩子长期生活在凡事听家长“安排”按家长“指令”办事的环境中,孩子的想像力、创造力就会受到抑制。随着家长不断加深的“关爱”,更会逐渐减弱或消失的。使孩子不能独立的生活,变得过分依赖父母,从而失掉了孩子的自主性。要知道让孩子无拘无束,随心所欲地学画对孩子来说是多么愉快,他们正是通过这个绘画过程使自己的心理得到满足。这种感觉正是一个人获得事业成功后有了成就感的雏形。家长要做的事就是设法保护好发展好这个“雏形”,使孩子在绘画过程中,逐渐建立自信。有位教育家说得好,对孩子最大的帮助是不帮助。

有的家长看孩子画画好用某几种色时,就担心起来,孩子怎么总是喜欢这几样色呢?是不是孩子在心理上有啥问题呢?其实孩子喜欢用什么颜色画画是他的个性和爱好决定的,这跟他的生活环境受什么教育和个人的喜好有密切关系,并不是心理上有什么问题。即使用审美的眼光去看,画上的颜色种类多,也并不意味着色彩就丰富,画上的颜色少就单调。有的版画只有一两种颜色,仍给人一种色彩丰富的感觉。孩子在画什么、怎么画、用什么材料和工具上家长不应管得太多。应鼓励孩子凡事按自己的想法去做。

对喜欢画画的孩子,家长应多做一些“触景生情”的教育,帮助孩子尽快进入角色,使孩子的创作思路“渐入佳境”,激起孩子绘画欲望。如在家里画一盆好看的花,家长不是简单地说去画吧就算完了。一般五、六岁的孩子观察能力、理解能力还比较弱。家长应正确地引导孩子、帮助孩子去了解花的生长结构、造型特点、习性、作用等,等孩子明白后再动笔。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画出的画在理解和感受上与简单地画是不一样的。这种现场的生动的画前“情景教育”,由于家长的参与往往是孩子很有兴趣并乐意接受,效果也最好。

有的家长很是担心孩子画已画过的题材,认为画过的题材不利于孩子想象力的提高。其实,画的题材只是某种环境下的情景限定,并不是重复的画某一件具体的东西。画以前画过的“情景内容”并不意味着有完全相同的造型因素。如画逛超市,每个孩子都会对超市有着自己的理解。孩子因其观察角度和对物的感受不同、兴趣不同也会有不同的画面组合与选择。就是画完全相同的题材,这学期与上学期画的超市由于观察认识能力上的提高,画面也会更加完整丰富的。

有的家长看到孩子画的树都往一边倒。如池塘两旁的树往两边倒,池塘下边的树头朝下,画的房子没有墙,里面的人看得一清二楚,以为孩子的脑子有啥问题。画上有这种现象只会出现在六、七岁以下的孩子作品上。由于孩子年龄小,还不懂得自然界有透视现象,长大了自然会明白的。这时家长没必要非得从理性上去认识它,从科学的角度上纠正它。家长要干的活就是如何引导、启发帮助孩子完成一个奇思妙想的思维过程。

家长总想让孩子多画一些,再多画一些。以为,只有画得多了,才能“学出来”。于是就有了不管孩子愿意不愿意,家长硬是规定每天必须画一幅画,如果孩子不按家长的要求去做,就会受到类似取消买东西或到亲戚家做客的惩罚。家长自觉不自觉的把“管理”孩子变成了“管制”孩子。孩子在这种精神压力或负担的情况下是不会画好的。即使从艺术的角度讲,学生也只有带着自己的情感,自己的想法在比较随意、宽松的环境下创造某种东西时,艺术才能悄然而来,按“规定”办事,不光不能产生艺术,更起不到愉悦孩子心灵的作用。

如果家长真想帮助你孩子画画的话,请你不要管孩子的具体画法和形式。你的一切努力都应建立在如何扩展孩子的视野和提高孩子画画的兴趣上。即使你一时还看不懂孩子的画,也没有必要非得跟孩子“交真”一定要弄清画的什么东西。孩子认为的一切绘画形式家长都应支持孩子去尝试。如果孩子对你的“帮助”表示不满或者是反感时,这时你应该立即停止对孩子的“帮助”。哪怕是你认为当初的愿望是最美好的。

请家长不要购买类似填空、填画的多功能简笔画和蒙纸学画之类的书。你想,照着别人的画画下来,再按印着的轮廓线涂上颜色,这样的画怎样能提高孩子的想像力和创造性呢!孩子的奇思妙想、异想天开又在什么地方得到体现呢!孩子如这样画久了,会使孩子错误地认为学美术就是比着画,画得像就是画得好,涂色均匀别超出线外就是最棒!这种书的误导作用,就是压抑了孩子的想像力、磨灭了创造性,牵着孩子的鼻子使孩子甘心情愿的顺着书中的路子走下去。偏离了孩子学画宗旨是提高孩子总体素质的轨道,是非常不可取的。

有的家长看到孩子画水粉画时,不是对孩子的画给予充分地肯定,而是一见面就指责孩子把颜色弄到脸上和衣服上。实际上孩子脸上身上弄上了颜色正说明孩子画画时是非常投入的。家长一方面想让孩子随心所欲地去画,一方面又怪孩子弄脏了手脸和衣服。这两个事比较起来哪一个是更重要的呢?一个五六岁的孩子是不可能同时解决好又画得大胆、又弄不脏衣服这个问题的。如果孩子畏惧家长不能弄脏衣服的嘱咐,那么孩子画画时就会非常谨慎,在这种精神状态下画出的画,“激情施放”当然与孩子无缘了。

家长看到孩子没入美术班时还画啥像啥,进了美术班却画不像了,怎么越画越倒退了呢?原来孩子画画一般都比照着书涂画,现在画的是想像画,教师的教法不一样。孩子入班后就会打乱原来的画法,新的方法又没掌握,这时就易出现思想混乱、观念不清,画出的作品往往失败多于成功,甚至不知应该怎样画,这是正常现象。家长要允许孩子有一个适应老师的过程。对于孩子这时的画家长不要急于批评和下结论,再等一等,再看一看,如果一段时间孩子的画仍没改变,请与教师交流沟通,寻求解决办法。

返回〖特长生经验谈〗 返回〖网站首页〗 ${page.Title}的二维码

手机版

金星教育小学网手机版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