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上册) - 11 诗词二首
第1题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解析 《七律·长征》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朗读基调应是铿锵激昂的,语气是富有变化的。全诗共八句。第一、二句,要读出红军“不怕难”的语气,坚定并充满信心,“只等闲”要轻读,读出平淡的语气;读第三、四句时,要突出五岭的绵延不绝、乌蒙的气势磅礴,而“腾细浪”“走泥丸”则要读出平淡的语气,表现出红军的“不怕难”;读第六句时语调要低沉一些,以表达对牺牲战士沉痛的缅(miǎn)怀之情;最后两句应读出欢欣鼓舞的语气,“更喜”要读重一些。《清平乐·六盘山》是毛泽东翻越六盘山时的咏怀之作,这首词表现了毛主席及其统率的英雄红军胜利地登上六盘山后,远望云天的情景,抒发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壮志豪情。朗读时,要把红军威武雄壮的气势、英勇无畏的精神读出来,语调激昂,语气沉稳,突出重音,饱含深情。
答案
(2)背诵课文。
解析 背诵《七律·长征》时,先反复朗读,抓住诗句中涉及的红军长征过程中的几个重大事件:跨五岭、越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翻越千里雪山。体会长征惊险的场景。再根据首联的总起和尾联的总结,结合“腾、走、暖、寒、喜”等重点字,将整首诗串联在一起背诵下来。背诵《清平乐·六盘山》时,先了解这首词创作的时代背景并理解词意。可采用联想法再现词中所描绘的情景。联系词中所描绘的典型画面,根据作者一景一抒情的写作规律进行背诵。
第2题
答案 《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金沙江波涛翻腾,如同烧滚的开水一样打在高耸入云的悬崖上,把石崖拍暖了,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三根铁索,作为桥,横空高悬在湍急的河上,令人望而生畏,不寒而栗。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清平乐·六盘山》:长空高阔,白云清朗,向远处望,直至南飞的大雁已看不见。不登临长城关口绝不是英雄,算下来已征战了两万里路程。六盘山的高峰上,烈烈西风漫卷着红旗。如今革命武装紧握手中,哪一天才会将那狂暴如龙的国民党反动派捆缚?
第3题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分别把五岭山脉和乌蒙山比作什么?表现了诗人的什么精神?)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是指长征途中哪两个感人的故事?“暖”“寒”二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3)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这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 (1)诗中把五岭山脉比作“细浪”,把乌蒙山比作“泥丸”。“细浪、泥丸”都形容山的小,这是红军战士眼里的山。用这种夸张、比喻的手法说山小,表现出红军把艰难困苦当作平常事的英雄气概。(2)诗中隐含着长征途中“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这两个感人的故事。“暖”字表达了红军巧渡金沙江的欢快心情,“寒”字则表现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3)这两句是红军战士战胜艰难险阻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消灭国民党反动派,取得革命的彻底胜利的宏伟志向和坚定信念的真实写照。
第4题
逶迤 磅礴 泥丸 铁索 岷山
解析 朗读时要注意易错的读音,“逶迤”的读音是wēiyí;“磅”在“磅礴”一词中读pánɡ;“岷”读mín。书写时,“逶迤”两个字都是走之旁;“磅礴”两个字都是石字旁;“铁索”的“索”下边不要写成“系”。
★阅读或观看有关红军长征的故事书或电影电视片。有条件的同学,可以上互联网输入关键词“长征”,查找并阅读有关长征的故事。
答案 (1)从书中阅读过的长征故事:《草地夜行》《丰碑》《倔强的小红军》等。
(2)在互联网上查阅到的关于长征的故事:《七根火柴》《一袋干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