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D版●二年级语文(上册)

二年级语文(上册) - 综合学习活动 欢天喜地过大年

共同来展示

主持人:同学们都喜欢过年,老北京有首童谣唱道“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转眼间,腊八到了,春节也一路唱着、跳着向我们跑来。请听童谣:《过年了》。

李佳澳: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买斤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主持人:刚才我听了有关过年的童谣。过年的讲究可真不少!其实,关于过年还有好多风俗呢!请听各小组关于“年的风俗”的汇报。

第一小组:贴春联

戈耀夺:春联古称春贴,是一年一度新春佳节时书写张贴的一种时令对联。春联习俗起源于五代,至宋代已成形,明代已很普遍。在湖南,贴春联是春节文化中的一种重要习俗。春联具有祝颂性、时效性和针对性的特点,并突出一个“春”字。

传统贴春联的方法为:面对大门时,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横额文字顺序为从右至左。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横式书写格式改为由左向右,春联也可以上联在左,下联在右,横额顺序也是从左至右,适合人们的阅读习惯。若是将两种春联贴法“混合使用”,就不太妥当。

阴帅龙:听了你的汇报,让我想起了贴“福”字。每逢新春佳节,我国家家户户都喜欢在屋门、箱柜、水缸、粮囤等地方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有的还别出心裁,把“福”字倒贴。“福”字倒贴,传说起于清代恭亲王府。那年春节前夕,大管家按例写了几个斗大的“福”字,叫人贴在王府的大门上。有个家丁因为不识字竟将“福”字头朝下贴上。主人十分气恼,要鞭罚惩戒。可这大管家是个能言善辩之人,慌忙跪下说福贴倒了就代表福来到了。恭亲王一听,转怒为喜,还赏了管家和家丁各五十两银子,真是因祸得福呀!后来,倒贴“福”字的习俗由达官府第传入百姓人家。今天,这种习俗仍在沿袭。

戈耀夺:怪不得每年妈妈都要把福字倒贴。原来是借“福倒了”的谐音“福到了”,以图吉利。

第二小组:过年做新衣服

石名赫:我发现,每逢过年的时候,无论男女老少,都会换上新衣服。我听妈妈说,这正是为了体现“新年伊始,万象更新”。既然“万象”都要更新,那么作为“万象”之中的人,也应该有全新的面貌。人的面貌要更新,首先就是衣着的更新。

教师讲评:老师也有同样的体会,过年做件新衣服心里多高兴啊!

第三小组:丰盛的年夜饭

李丽:春节最为期盼和重要的莫过于那顿合家团圆的年夜饭。在鞭炮声中,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共同辞旧迎新。我国各地的年夜饭食俗各不相同:北方人吃饺子,南方人吃米团子、水磨年糕……在这丰盛的佳肴中,还有一道必不可少的菜肴——鱼。而且,年夜饭吃鱼要故意吃剩一些,代表年年有余。

主持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年味似乎越来越淡了。可是爸爸、妈妈小时候最盼望过年了。那么,他们是怎样过年的呢?

陈政宇:爸爸说,小时候的他非常渴望年的到来,可以说,自打他懂事起,就是在盼望过年的等待中长大的。因为在那个年代,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可能吃到平时想吃也吃不到的好东西,才有机会穿上新衣服。过年放鞭炮更是那个年代孩子们最大的乐趣。小时候过年,有钱没钱的人家都要或多或少地买上几挂“小鞭”,他们也根本舍不得多放,把它拆开来,装进衣兜一个一个地放。

孙一宁:妈妈说她小时候也特别盼望过年,因为只有到过年的时候,才能穿上新衣服。妈妈小时候,在年前,姥姥给她买了新衣服,可就是不让穿,妈妈就趁姥姥不在家的时候,偷偷把新衣服穿上。妈妈还说,那时候的她还特别喜欢提着自己做的红灯笼走邻居。春节的当晚,吃过晚饭,妈妈就会把一段蜡烛的底部用火柴烤出蜡油子,然后趁热粘在她心爱的灯笼里(罐头瓶子底部),点燃了蜡烛,提着它跑到邻居家和小伙伴玩。

主持人:同学们的汇报真是丰富多彩,今天我们的综合学习活动让每一位同学都有了收获,希望大家以后能再接再厉!

 

教材习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