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课文类文

爱国音乐家肖邦

05-16 14:42起点2071

(一)

 肖邦在波兰民间音乐的乳汁哺育下成长起来了。他不但热爱波兰民族的文化,更深深地热爱着自己的波兰祖国。那时,他的祖国正遭受沙皇的奴役和欺辱,波兰的大地被俄、奥、普瓜分得支离破碎。波兰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如同地下的岩浆冲击沸腾,那时的波兰就像一座一触即发的火山。年轻的肖邦为苦难深重的祖国担忧,为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所鼓舞。

 一天,肖邦看到了波兰进步诗人维特维新基的一首题叫《战士》的诗、这是一首激动人心的诗篇,肖邦爱不释手地读了一遍又一遍,他情不自禁地轻声朗诵出来:

时间已到,

战马嘶鸣,

马蹄忙不停,

再见,母亲、父亲、姐妹,

我告别远行。

 

乘风飞驰,

扑向敌人,

浴血去斗争

我的战马快如旋风,

一定能得胜。

 

我的马儿,

英勇战斗,

如果我牺牲。

你就独自掉转头来,

向故乡飞奔

……

念到这里,肖邦激动得再也读不下去了他清秀、白皙的面孔由于激动而涨得通红,他那双深邃(suì)、沉静的大眼睛由于战斗的召唤而炯炯闪烁。他推开窗户,遥望天空,乌云密布、阴霾(mái)沉沉但是,他在沉寂中听到了惊雷,维特维斯基的《战士》这首诗正是划破这沉寂的呐喊,它抒发了波兰人民为摆脱奴役而渴望投身战斗的革命激情。

窗外起风了,乌云在翻滚肖邦仿佛看到红旗在飘飞,战马在驰骋(chěng),一个个音符化作一把把利剑在向敌人的心脏刺去,他转身俯到写字台前,拿起五线谱纸,为《战士》这首诗谱上了曲由肖邦作曲、堆特维斯基作词的这首《战士》之歌就像长了翅膀一样很快在波兰爱国青年中传唱起来,这支歌鼓舞着波兰青年纷纷投身革命洪流。

(二)

正当波兰革命爆发的前夜,肖邦的父亲决定让20岁的肖邦出国举行旅行演出。1830年11月初,肖邦的朋友们为他出国旅行举行了一个告别宴会,会上,朋友们送给他一件最珍贵的礼物:一只盛满祖国泥土的银杯。肖邦就带着这只银杯离开华沙到维也纳去了。

肖邦到达维也纳刚一个星期就传来华沙起义的消息,华沙起义者们把沙皇俄国统治者赶出了波兰,成立起自己的政府听到这个消息,肖邦叉惊又喜,离开祖国前他虽然已预感到革命风暴就要来临,但是,他没料到形势发展得如此迅猛,他想立刻赶回祖国去参加战斗,可是朋友们寄来一封封信加以劝阻,劝他在国外用艺术为祖国服务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最后他还是听从了朋友们的意见,暂时先在维也纳留下来然而,爱国主义的情感使肖邦焦灼(zhuó)不安,他给老师爱尔斯涅的信中写道:

“我从得到11月19日的消息(即指华沙起义)那天起,一直到现在,除了担忧和挂念以外,没有任何别的感觉……作为一个艺术家——我还在摇篮里,而作为一个波兰人——我已度过了二十多个年头了……”

肖邦回到住处后奋力敲击钢琴,使它发出雷鸣般的声响,来发泄他的痛苦以及对革命前途的深刻担忧

在这种感情驱使下,他写下了《B小调谐谑曲》。肖邦通过这首钢琴曲倾诉了他对祖国温柔的怀念之情,倾诉了他渴求战斗的激情。这首乐曲在肖邦的作品中占有独特的位置。

(三)

1831年7月,肖邦决定离开维也纳返回波兰。但是,当他途经斯图加特的时候,突然得到起叉失败,华沙沦陷的惨痛消息。这不幸的消息如千斤重锤敲碎了肖邦的心他孤零零一个人走回旅馆,悲痛、愤怒使他坐卧不安,他在屋里踱来踱去一硝烟弥漫的祖国,火光冲天的华沙,倒在血泊中的起义者……这些景象萦(yíng)绕着肖邦,使他不得安宁。他痛苦地闭上了双眼,他的心紧缩起来。

天黑了,肖邦点燃一支蜡烛放在桌前,摊开日记本,挥笔写道:

“……莫斯科鬼子将成为世界的统治者吗?他们践踏着成千上万的死尸填满的坟墓,他们放火焚(fén)烧城市!啊!为什么我连一个莫斯科鬼子都不能杀啊?……”

他突然放下笔,霍(huò)地站立起来,用尽全力捶击钢琴,大声呼吼道:“不!波兰不会亡!绝不会亡!”

他把这炽烈燃烧着的感情凝结在音符里,他把全部的悲愤之情倾泻在钢琴上,肖邦的钢琴曲《C小调练习曲》就是在这种心境下创作出来的。这首乐曲悲愤、激昂,曲调忽而上升,忽而急剧地下降,发出猛烈的咆哮,像一匹烈马在感情的波涛里搏斗、奔腾这首乐曲充满了刚毅、坚强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所以人们通常又把这首钢琴曲称作《革命练习曲》。在这首乐曲里,肖邦把自己的悲愤和祖国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波兰民族在华沙起义失败后顽强不屈的意志这是肖邦的一部著名代表作,影响较大。

由于肖邦的音乐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体现出波兰人民热爱自由、渴望民族解放的强烈愿望,所以德国著名音乐评论家舒曼对肖邦的音乐评价极高,他说:“肖邦的作品是藏在花丛里的一尊大炮。”

问题反馈

声明:本内容为金星教育原创或整理,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以任何方式转载,违者必究!

返回〖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