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名著导读

文学名著作为人类精神宝库中最灿烂的组成部分,凝聚着作家对人生、社会和时代的思考。中外名著导读帮助学生全方位接近大师、深层次品读文学名著。

中外名著导读

  ›› 淘知中学 ›› 中学资源专题中心 ›› 知识乐园 ›› 中外名著导读 ›› 文章正文

中外文学名著导读(10)

责任编辑:Spring 发表时间:2014年06月27日 09:07 浏览次数:2242
No.A47598

《草叶集》

《草叶集》是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诗集。这本诗集1855年首次出版时共收诗12首,后多次再版,并不断补充新作,到第9版时,已收入诗歌383首,其中最长的一首《自己之歌》长达1336行。这首诗的内容几乎包括了作者毕生的主要思想,是作者最重要的诗歌之一。诗集题名为《草叶集》,是因为“草是自然界最普通、最平凡的东西”,“在宽广的地方和狭窄的地方都一样发芽,在黑人和白人中间都一样生长”。草叶象征着一切平凡、普通的东西和平凡的普通人。收入此集中的诗篇,以多样化的题材,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理解,披露了诗人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致政府》、《在朋友家里受了伤》、《波士顿歌谣》等诗反对奴隶制度,《给遭到挫折的欧洲革命者》歌颂1848年欧洲的革命,《大斧之歌》热情洋溢地讴歌劳动人民开拓土地的伟大业绩,《一座伟大的城市》描绘了诗人理想中的世外桃源,《大路之歌》抒写了大自然壮美迷人的景色,《一路摆过布鲁克林渡口》展现出渡口纷繁忙碌的画面,字里行间洋溢着生活朝气,给人以永恒的力量。诗人对压在社会底层的黑人怀有深切的同情,坚决支持他们的斗争,在《敲呀!敲呀!鼓啊!》一诗中大声疾呼,号召一切人参加战斗,“不要谈判——不要因别人的劝告而终止……”。《草叶集》不仅在内容上是进步的,在诗歌形式上也打破了传统格律诗的束缚,开创了美国的“自由体”。《草叶集》的作者惠特曼是美国19世纪最杰出的诗人,美国新兴资产阶级最重要也是最后的一位歌手。他的诗作对美国和欧洲诗歌的发展及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都有很大影响。

讽刺大师马克•吐温

马克•吐温是十九世纪美国最重要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以长于讽刺幽默著名于世。1835年马克•吐温出生在一个地方法官家庭,父亲收入微薄,家庭生活困难。12岁时,父亲去世,马克•吐温开始独立谋生,当过报童、排字工、士兵、水手、淘金工人等。27岁时当地方报记者,30岁时开始创作生涯,1910年去世。

马克•吐温一生勤奋好学,所著小说很多。长篇代表作有《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前者写孤儿汤姆因厌恶学校的宗教教育而追求冒险生活,一天半夜与好友哈克在墓地发现了盗墓贼、杀人犯伊江并在法庭上将他揭发的故事,反映了儿童的诚实、活泼和勇敢,谴责了美国的教育制度和盗贼横行的黑暗现实。

马克•吐温的中篇代表作是《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短篇代表作是《竞选州长》。《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写一个居民自诩“最诚实、最清高的市镇”被一个异乡人捉弄的故事。“公认诚实”的居民,尤其是十几位“廉洁”的上层公民为了一袋价值四万元的金子而演出了一场明争暗斗的丑剧。小说讽刺了资产阶级的虚伪、自私和贪婪。《竞选州长》篇幅短小,但讽刺性极强。小说的主人公“我”本来声名不错,但一代表独立党参加纽约州州长竞选,便遭到报纸接连不断的造谣攻击,污蔑他是伪证制造者、小偷、盗尸犯、酒鬼、敲诈犯等等,甚至有人捣毁他的家,还有人写匿名信恐吓他一次“我”进行竞选讲演时,竟有九个被唆使的不同肤色的小孩冲上台紧抱“我”的双腿喊“我”爸爸,“我”在极度恐慌下只得被迫退出州长竞选。小说对美国的选举制度进行了尖锐的讽刺,撕下了美国所谓的“民主”的遮羞布,是一幅绝妙的政治讽刺画。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美国19世纪后期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创作的长篇小说,发表于1884年,与作者的另一部《汤姆•索亚历险记》构成了姊妹篇。小说写汤姆索亚的朋友哈克被一个寡妇收养了,因为他父亲是个酒鬼,根本就不管他,经常流浪到别的地方去。在寡妇家中,哈克过着一种体面而又规矩的生活,可是哈克对这种生活感到很厌倦,学校里那种死板的教育更让他难以忍受,他一心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有一次,在他的酒鬼父亲的逼迫下,哈克与父亲来到离镇上很远的树林里,过起了以渔猎为主的生活。他的父亲一喝酒就发酒疯,毒打哈克,哈克就想办法逃了出来。哈克在一个岛上遇见一个逃亡的黑奴吉姆,两个人就结伴乘木排逃跑,想逃到一个没有种族歧视,不买卖黑奴的自由州去。在逃亡当中,他们经历了很多艰难险阻,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在途中,他们遇上了两个骗子,这两个家伙一路花言巧语,想方设法搞哄骗,到后来还悄悄地把黑奴吉姆给卖掉了。聪明的哈克费尽周折想救出吉姆。另一位途中遇到的小伙伴汤姆故意不露出真相,搞了一场营救的戏。到后来他才说明,吉姆的主人在临死前已经宣布给吉姆自由了。

这篇小说是反对种族歧视的典型作品。马克•吐温在这里对黑人孩子吉姆的优秀品质进行了歌颂,也描写了白人孩子哈克的机智和勇敢,赞美了黑人和白人之间的友谊。主题严肃、深刻,却具有传奇性和趣味性。

《玩偶之家》

《玩偶之家》是挪威优秀的剧作家易卜生的代表作。它通过女主人公娜拉终于自我醒悟,离开玩偶之家的过程,揭开男权社会幸福家庭的伪装,对资本主义虚伪的婚姻、法律、宗教、伦理进行了有力抨击。作品写于 1898 年。这是一部以反映妇女问题闻名世界的戏剧。

剧幕初起,娜拉还是个幸福的妻子。他丈夫海尔茂原来是律师,刚被提升为合资股份银行的经理,新年后就要上任。海尔茂很爱他的妻子。一见面就亲昵地叫她“小松鼠”,“小鸟儿”。他们已有三个可爱的孩子,全家人正在欢乐,融洽的气氛中准备过圣诞节。

这时,娜拉的老同学林丹太太来访。林丹太太是无儿无女的寡妇,靠自己的孤身奋斗敬奉母亲,抚养弟弟。如今想托海尔茂在机关找个工作。娜拉热情答应帮忙。她从心里佩服林丹太太有那样的能耐,尽了自己做人的责任。兴奋中也把自己的一桩得意的秘密告诉了她:几年前,娜拉一家经济还很困难,海尔茂生了大病。医生让他到南方疗养,否则病体难保。当时,娜拉的父亲也正患重病,在经济上无法帮助女儿,娜拉急得无法,就瞒着生病的丈夫向海尔茂的同学银行职员柯洛克斯泰借了一笔钱。当时,柯洛克斯泰要娜拉的父亲作保人,在借据上签字,娜拉因父亲病危,出于无奈,在借据上伪造了父亲的签名。借到这笔钱后,他们一家到意大利为海尔茂治好了病。返回家中,娜拉瞒着丈夫俭省家用,熬夜工作,东拼西凑地还债。尽管苦累,但她为自己分担家庭的责任,救了丈夫的命而高兴。

海尔茂升为经理后,十分讨厌柯洛克斯泰常在众人面前叫他的小名,决定解雇他。柯洛克斯泰让娜拉向海尔茂求情,被丈夫拒绝。娜拉感到无能为力,这样便触怒了柯洛克斯泰,他拿借据伪造签字的事威胁娜拉,并写信把此事告诉了海尔茂。

海尔茂勃然大怒。他骂娜拉触犯了法律,把自己的前途毁了,指责她是罪犯、下贱女人。娜拉痛心不已,感到前途无望,决定投河自尽。这时,海尔茂不但不同情,还冷冰冰地说:“就是死也洗不清你的罪过。”海尔茂原形毕露,完全是一副自私、狰狞的面孔。

痛苦中,娜拉将此事告诉了女友林丹太太。林丹太太原先曾是柯洛克斯泰的情人。经林丹太太劝说,柯洛克斯泰后悔自己对海尔茂夫妇的手段,决定将借据寄还给他们。

收到借据后,海尔茂快乐地叫起来:“我没事了!”他把信和借据扔进火炉,马上又对娜拉改变了态度,声称可以饶恕她,又开始叫她“小鸟儿”了。丈夫的一刻数变,使娜拉看清了他的面目。她如梦初醒,感到八年来她是和一个陌生人共同生活。她牺牲了一切去爱丈夫,可丈夫心中只有金钱和地位。妻子在他眼中只不过是个玩物!她再不能这样生活下去了,她还给海尔茂给她的结婚戒指,终于离开这个玩偶之家。

《父与子》

《父与子》是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6部长篇小说之一,写于1862年。作者屠格涅夫1818年出生于俄国一贵族家庭,自幼目睹母亲专横任性,虐待农奴,开始对农奴制产生厌恶,后来他立下誓言,表示决不同农奴制妥协。早在大学时代,屠格涅夫就以诗歌的形式开始了自己的创作生涯。他的思想和文学观念明显地受到别林斯基和果戈理等人的影响。把握时代脉搏,敏于发现新的重大社会现象,是屠格涅夫创作的主要特点。长篇小说《父与子》以19世纪50年代未俄国农奴制的改革为背景,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代表不同社会力量的“父辈”与“子辈”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斗争,敏锐地揭示出平民知识分子必将代替贵族自由主义者的社会发展趋势。小说的主人公巴扎罗夫是一位平民出身的医科大学生,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属于“子辈”的代表。

他聪明,勤奋,衣着朴实,有思想,有毅力,正直而坚定。在政治上,他与贵族自由主义者针锋相对,坚决反对专制农奴制度,否定当时现实生活中“公认的准则”,提出“把地面打扫干净”,建立“一个合理社会”的主张。他重视实践活动,提倡实用科学,厌恶空谈,是一个朴素的唯物主义者,同时,他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比如,他否定贵族生活准则,却又去参加决斗。

作品中写巴扎罗夫两次离家,到玛利因诺的贵族子弟阿尔卡狄家作客,同阿尔卡狄的伯父巴威尔这个“父辈”保守派发生尖锐的思想冲突,后因一个偶然的事情,二人进行决斗,巴威尔受轻伤,巴扎罗夫给他及时做了包扎。在一次尸体解剖中,巴扎罗夫割破手指,感染身亡。

《父与子》成功地塑造了巴扎罗夫这个具有新的思想意识的平民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在俄国小说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情节结构的简洁、明快、朴实,也是这部小说的艺术特点之一。

返回〖中外名著导读〗 返回〖网站首页〗 ${page.Title}的二维码

手机版

金星教育小学网手机版二维码